英雄眼中的台中
02/03/2018
在台灣超級英雄的世界觀裡,台中被稱為中都會,著名的有大巨人台中俠
進擊的台中
台中俠70M高,是友善的巨人,平時埋在土哩,做為台中的湖心亭,不說話和不吃東西,為他的特色
史實眼中的台中
史前時期
早期,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則海族及洪雅族等臺灣平埔族和泰雅族部落定居於此,主要以狩獵維生。17世紀,巴布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建立大肚王國。
明鄭時期
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於1661年4月渡台後,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萬年縣二縣,以鹽水溪為界。而臺中則屬於天興縣,鄭經於1664年繼位後改名為天興州。
清治時期
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臺灣,並在次年設立台灣府,將天興州改稱為諸羅縣,縣治諸羅山(今嘉義市),範圍今臺南曾文溪以北至臺灣北部。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彰化縣,縣治半線(今彰化市),範圍今雲林虎尾溪至臺中大甲溪之間。光緒13年(1887年),臺灣建省之後改設臺灣縣,縣治臺中,範圍今大甲溪以南的臺中市、至南投縣西部。
清治末期,臺灣中部的要邑位在半線(今日的彰化市),直至1890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在當時東大墩街南側的「橋仔頭」聚落(或稱橋仔圖、橋孜圖;今國光路到臺中路之間)附近始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築物(現存北門城樓、考場),預備作為臺灣建省之後的省會所在。但後任巡撫邵友濂終止此計畫(省城改設在臺北);但所累積的建設成果是清治時期全台營建之城池中規模最大者。
日治時期
日本統治臺灣後,於1895年8月將臺中改隸台灣民政支部,1896年以台灣中心為名稱設置台中縣
日治中期的1920年代,臺中市是臺灣文化協會的主要活動地區,成員也多是來自於臺中州;當臺灣非武裝抗日勢力發生分裂時,蔣渭水領導下的臺灣民眾黨也是成立於臺中;而左頃化以後的新台灣文化協會,也在臺灣中部發起多場農民組合運動。
現代
西元2009年7月2日合併為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