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眼中的台東
在台灣超級英雄的世界觀裡,台東被稱為東都會,反派熊讚也在這裡
反派熊讚-炎破槍
炎破槍(卑南語:Apak Wacak),土生土長的卑南國王。阿勞和他的僱傭兵攻擊東都會時,使東都會滅亡,卑南族們逃至住在侏羅保須市,化名為熊讚,在永英高級中學畢業,並一直想對復興東都會,便攻擊蓮花地區。
史實眼中的台東
台東,古稱崇爻,亦稱卑南覓,因位在台灣之山後,因此又名後山,地皆群番所據,直至清康熙時,始納入版籍。依據尹士郎著「台灣誌略」中記載康熙二十一年以前,即已有人往來台東,但較大規模移民台東從事開墾的是在咸豐時代。漢人移墾台東主要可分為三個時期:
台東在清朝咸豐以前禁止漢人出入,是為原住民居住之地。咸豐年間,漢人鄭尚違禁前往開墾,經十幾年移墾,人口漸增多,組成聚落,但僅限於吳全城(今花蓮市附近)、南鄉新街(今台東市附近)及綠島等處。
同治十三年(1879)是台東開發的轉捩點。日人藉口同胞漂流至台東被卑南山胞劫掠,而派兵入侵,設都督府;清廷因感事態嚴重,遂派沈葆槙來台交涉,並籌劃善後機宜;沈氏遂廢入境禁例,實行開山撫番,並設卑南廳治,翌年設招撫局,於理番之餘,首行政策性移民拓墾。
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後,將卑南廳陞為台東直隸州,置知州、州同、州判各一員,轄南鄉(卑南覓)、廣鄉(成廣澳)、奉鄉、新鄉(新城)、蓮鄉(花蓮港 )等五鄉;地方建設漸上軌道。
光緒二十一年台灣淪陷與日本,同年六月日本將台東直隸州改為台東支廳,隸屬台南縣,同年八月又改為台東出張所,仍隸屬台南民政支部。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月成立台東廳,總轄今日花蓮台兩縣;宣統元年(1909)十一月新設花蓮港 廳,台東廳的轄境遂退縮至今日的海端、池上、長濱、三鄉以南的地區。
日本認為台東無論從統治上或國防上或同化上都應該作為日本民族熱帶發展的根據地,因而採行官營移民政策,並從事各項建設,計有:民國15年完成東部鐵路,民國19年築花東公路,民國21年完成南迴公路,並推動若干輕工業如糖、木材廠等,而為召募工人,間接促成台南、嘉義、彰化等閩籍漢人大批移入台東。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台灣光復,日本僑民全被遣返,政府在三十四年成立縣政府之後,即大力推展台東文經建設。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輔導退除役官兵及大陳島義民前來台東開墾,並成立太平洋與馬蘭兩所規模龐大的榮民之家,形成大量外省籍人士定居台東,為台東注入新興的活力。
民國五十年代許多客家人攜家帶眷遷移至台東,並很快融入台東居民文化之中。 民國六十一年起陸續建設完成南橫公路、南迴鐵路 ,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加速了台東的開發及建設。 由於受地形的保護,台東宛如遺世獨立的桃花源,形成居民無論從最早定居於此的原住民(主要有六個族群),到後來的閩南籍、外省籍、客家人共九個不同族群,不分種族,協力合作,融洽相處,使得今日的台東,呈現出豐富,多元的豐貌,亦創造了兼容並蓄的獨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