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眼中的台北
02/03/2018
在台灣超級英雄的世界觀裡,台北又叫大都會,英雄在2040年代後才在台北甦醒,在柯文哲當市長時(2014-2020),就出現台北小女警-萍萍(PRE-PRE代表總統府)、 陽陽(YAN-YAN-代表陽明山國家公園) 、石石(SHI-SHI代表中正紀念堂),同時˙也代表國旗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台北小女警是由李遠哲教授製造出來的女孩,台北小女警還要接受柯文哲的任務,柯文哲還有愛遮臉的貝秘書。
超級英雄台灣隊長
鄧佳華當兵沒過多久就因病退訓,於是他參加了軍方一個秘密實驗計畫"重生計畫",參加者會被改造成為超級戰士,鄧佳華被改造後成為了唯一成功的實驗品,自此之後,他身穿紅、白、藍三色戰鬥服為國效力,他就成為了"台灣隊長"。
史實中的台北
擁有300年歷史的城市
台灣首都「台北市」是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台北歷史可追溯至西元,清代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亦可從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從「一府二鹿三艋舺」,到19世紀中期,大稻埕輸出獲得「東方美人茶」美名的安溪烏龍茶,臺灣的行政中心北移,1880年代台北正式成為臺灣的政治與經濟中心。
台北的起源──台北盆地
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有淡水河、基隆河、大漢溪及新店溪流經。
追溯盆地形成之歷史,約8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爆發,形成較高的火山地形;約40萬年前,位於林口與台北之間的斷層陷落,使林口抬升為臺地,而台北則陷落形成盆地。除此之外,觀音火山也開始噴發,由於台北陷落為盆地,再加上觀音火山噴發造成地形改變,臺北盆地成為較低處,鄰近的基隆河與大漢溪均轉向注入淡水河,形成龐大的淡水河流域。
直到約2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的活動漸漸緩和,但是火山的熔岩阻斷了淡水河的入海口,將臺北盆地堰塞成湖(即古臺北湖)。約3萬年前,積聚在古臺北湖中的水,也隨著河川的流動,流向大海。
距今約6000年前,由於地球氣溫回暖及冰河融化的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回台北盆地,使盆地內部再度陷入一片汪洋,此時的臺北湖是呈現半淡水湖的堆積。之後,海平面下降,台北湖內的水流回海洋,再加上河川的堆積,使臺北盆地逐漸變成如今的面貌。
臺北府城-北門、南門、小南門、東門、西門
清治時代後期,清廷在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築起城郭,台北城城門共五,分別為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
臺北府城主城門為北門「承恩門」,「承恩」乃取其遙望北京方向,承受皇恩之意,建築樣式為碉堡型建法,具備城堞與槍孔。北門為銜接當年城內和繁華的大稻埕之主要孔道。
南門「麗正門」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屋頂型式為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一層屋頂的「重檐歇山式」,顯得較為華麗壯觀。
小南門「重熙門」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臺座使用石條砌成,上半部設計為柱廊樓閣。「重熙門」意為盛世興隆,光輝普照的意思。
東門「景福門」的石作在五城門中最精緻,以四面朱牆撐起歇山式屋頂,屋簷下則裝飾有綠釉空心花磚。
西門「寶成門」建築工法與南門大致相同,但屋頂曲線變化較多,為最華麗的雙層樓閣。由於連結艋舺商圈,「寶成」之名取自「寶物成就」,盼維持艋舺的流通興旺。日據時期,因為實施市區改正遭到拆除
另外,南門、小南門、東門原本皆為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在民國55年被改建為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
現代化的島都台北
走在台北街頭,可見西式、閩南式和傳統日式建築並存,若要研究台北現代建築的興起,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台北為所有臺灣主要城市中最接近日本本土,加上也是剛起步的新興城市,容易實施市區計劃,日本殖民政府選擇台北作為台灣總督府首府,台北因此有了「島都」的稱號。
為了將台北打造成政治、金融以及學術教育的中心,當時,日本人引進各種歐洲的建築風格,大致上,台北市的街貌可分為「古典式」、「過渡期」和「現代」三種不同階段的建築。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山堂與行政院,各代表日治時期官方古典式、過渡式與現代式三個時期的建築物風格。
台北的現在與未來
二戰之後的七十年,國民政府來台,沿用戰前日治時期都市計畫整治台北。1970年代、1980年代,台灣進入高度經濟發展時期,台北的產業結構以二、三級產業為主。
至2016年為止,在台北市之就業者中,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80.5%。在面對全球經濟區域整合的趨勢下,台北身為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地位,結合既有的第三級產業優勢,將配合中央政府政策目標加強金融、媒體、電信中心性的功能角色,以增強未來台北產業經濟的發展。